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網誌引言

↑2006王功漁火節施放的煙火

去年第一屆王功漁火節的盛況空前,使今年擴大舉行,一連從去年的三天延長至今年的九天,活動內容也豐富許多,其中一項是部落格的【發現王功】比賽。前陣子繁忙一學期的課業後返家,得知這項消息便馬上參加,因為我急欲把家鄉的美、善介紹給對它一無所知或不太熟悉的朋友們。正當我思索該用何種文體(旅行文學、私密日記、報導文學或一般記敘文體等)表達時,因為以前高中地理課做過相關報告,已發覺網路上已有許多關於王功的介紹網站,所以我想回歸部落格(blog源自web log─網路日誌)特色─可以嚴肅嚴謹也可以輕鬆之自由態度, 以深入、細微的觀察與圖文說明的方式,來表達我對王功的敬愛,同時也可以讓流灠者以不同的角度,來欣賞這個迷人的小漁村。

王功向來以其「彰化八大美景」之一的夕照、令人垂涎的美食、樸實的人文以及豐富的自然生態聞名,除此之外還有政府與民間之建設,如王功蚵藝文化館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另外,在台灣有觀光熱潮的地方就有7-11身影的這個現象,在這裡也發生了^__^"。在我的網誌裡,對上述各項特點都有扼要的介紹、觀察,試圖讓流灠者能有大概的了解,以及召喚出探索王功的熱情!

為了讓流灠網誌的人能充份掌握訊息,有以下幾點說明
(1)超連結,例如「2007 王功漁火節」。表示用滑鼠左鍵點它後,會跑出更多訊息或原圖(引用參考資料)。
(2)網誌文章。網頁右側的網誌文章顯示這個網誌十五篇文章的連結。
(3)排版。這個網誌是以,電腦上側「檢視」欄中的「適中」字型做成,雖然以其他字型觀看不影響閱讀,但是若以太大或太小的字型觀看時,偶爾會有照片說明跑掉的情形喔~
(4)王功旅遊連結。網頁右側的王功旅遊連結提供其他不同介紹王功網站的資訊!



王功景點導覽圖

Spotlight on Wangkung


這是我高一申請獎學金時,於自傳裡所寫的一段,在於簡述成長背景─我的家鄉─王功。近一兩年偶見到王功觀光的外國人,所以把它摘述上來,目的在於,讓以英文為母語的觀光客,能從網路得知一點旅遊訊息。所以不想閱讀英文的瀏覽者,可以跳過這一篇喔~因為其他更詳盡的訊息都是以中文表達的。^_^

Leading a fast-paced lives in concrete jungles brings people enormous pressure. Some get increasingly unhappy, others hot-tempered, and still others even go insane in large cities. Going far away from the rat race for a vacation would help to relax you a great deal. Do not worry about how to narrow down your choices. The following tourist attractions I am going to detail are definitely worthy of your visit.

In Wangkung you can enjoy the serene atmosphere along the beach and have some refreshing delicacies.

First, head over the Delicacy Pedestrian Mall, which bustles with pedestrians but is not uncomfortably crowded. Here, you may have oysters to get more energy, thus preparing yourself to explore other dynamic attractions.

Next, go to the beach where a lighthouse stands. Have some fun picking up crabs, make observations about mangroves and also admire the picturesque sunset, which turns from yellow to orange, to sepia, to pink and even to purple. For a brief retreat from these activities, have a traditional ice-lolly to quench your thirst.

Last but not least, enjoy some unexpected fun haggling with street vendors. After these interesting activities, do not forget to take some famous peanuts stir-fried with sand as a snack to enjoy on your way home.

A foreigner in Wangkung stated, "One of the best thing about Wangkung is its location. From here, one can reach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downtown area and experience the tranquility of Kyoto with relative ease..."

王功美食

酥脆的蚵仔炸蚵仔酥,是王功道地的美食。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以鮮蚵為主食材的料理,例如蚵仔湯、蚵仔煎、炒蚵麵等。王功的蚵仔因為特別的天然氣候與養殖方式,而形成與南部蚵仔有異的甘甜嬌小「珍珠蚵」,是不容錯過的好味道。


洪維身與巷仔內是多數人推薦的店,歷史最悠久的老地方也值得一去。

生猛海鮮也是絕對不能錯過的好滋味,尤其夏天在夕陽西下的時刻嘗鮮是屬一屬二美好的事物。

蘆筍是王功的農特產品。羊乳冰則是近年研發成功的美食(絕對沒有腥味!)。

手工的枝仔冰(有四果、紅豆、綠豆、花生粒醬、紅梅、香檳、巧克力、芋頭、百香果、情人果、鳳梨、梅子、龍眼米糕、石蓮花口味)讓人一口接一口,除此之外還有頗具特色的綿綿冰,這種冰不同於粗糙的剉冰,口感極佳,也是外地嘗不到的美味。

沙炒花生,是許多王功老一輩的爺爺奶奶長輩們必備技能。這種炒花生的作法費時也費工,但炒好的花生香味四溢,當點心零食或餐點都很恰當,它也是我多年來吃不膩的美食。近年開發出許多口味,如香蒜、哇沙米、海苔等等。右圖則為,王功冬季盛產的烏魚子,但因保存手法的進步, 夏天也可見它的身影。

王功生態









圖片說明
向日葵馬鞍藤
木麻黃松葉牡丹
五節芒草海桐

除了因為王功鄰海而有許多濱海植物外。西部沙岸常見的招潮蟹、沙蟹等這裡也都看得到。更重要的是,王功有豐富的紅樹林生態,在後港溪及往新、漢寶的河邊都看得到,要做水筆仔、彈塗魚、白鷺鷥等溼地潮間帶的觀察。比起台北關渡等,這裡在環境安全上是優質很多的選擇(鄰近許多幼稚園、小學都選擇這裡當戶外自然教室參觀的場地喔^^)。

蚵之採收ABC




(1) 「鐵牛」出海─ 抵達蚵田採蚵

(2) 運蚵回避風港─ 近年有淤沙必須撐竹篙


(3) 熱心的海巡弟兄幫忙勾籃─ 現代化的設備節省人力

(4) 終於吊上岸了!─ 載回去剝蚵囉~

  • 近年假日,為因應觀光客想體驗下海之樂趣,王功街口或漁港也都停有鐵牛車,載觀光民眾出海親自觀察潮間帶自然生態、現剝牡蠣吃「沙西米」、摸蛤仔、抓螃蟹、觀賞夕照等,是連在地人都推薦一遊的行程。因為這是對多數人而言,日常生活很難接觸到的大自然環境,而屬於我的大海記憶之一,即是全家大小下海遊玩的樂趣

王功蚵藝文化館








←利用蚵殼做出的藝術品

我原以為蚵藝文化館,是趁王功觀光起步而單純以利益考量搭便車的商業怪手,但在深入了解後,對於這個罪大惡極的誤會感到羞愧。由余季、梁鳳蓉夫婦創設的蚵藝文化館起於梁鳳蓉的點子─「從都市到鄉村,梁鳳蓉看到漁村很多婦女都沒有工作,尤其是新移民女性及移居到平地的原住民。『想給她們工作』是原始的想法,梁鳳蓉詢問讀藝術的余季,想要用蚵殼作為創作題材。」,當初單純因為為了照顧年邁獨居、行動不便的公公,毅然放下工作,和先生回到彰化小漁村王功。卻意外地因為「她的慧眼加上先生的巧手,把當地人眼中又髒又臭的蚵殼,化身樸拙的藝術品。不但帶動當地文化觀光產業,目前更幫助當地十多名新移民配偶、身心障礙者、原住民,以及家暴、單親等弱勢女性從事蚵藝創作代工,自立謀生。
主修社會工作與社會學的我,在熟悉的家鄉看出許多社會不平等的實例。所以,在校老師執行國科會研究計劃,需要對新移民女性(呼籲大家,「外籍配偶」是一個沉重的文化歧視標籤,在一項由多數「外籍配偶」與內政部社會局的討論中,決議在相關呈現中都要改為「新移民女性」)進行家訪、問卷調查分析時,我當仁不讓馬上參加。不過做完後,我有無限感慨:力量渺小的我,現階段對於他們在階級或生活上有任何提升都是無能為力的。但眼見意外生根的蚵藝文化協會的設立,余季與梁鳳蓉夫婦默默付出、耕耘,心裡實感欣慰與敬仰。
另外,「蚵藝經濟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也提供戶外教學,余老師說,「戶外教學是協會重要的收入之一,很多人認為,從事文化的人賺不到什麼錢,的確,沒有物質、就沒有文化一定要先能吃飽,才有辦法推動所謂的精神層面(這是有Maslow「需求金字塔理論」背書的。『蚵藝經濟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就是希望讓漁村特色永續經營,未來,余老師希望將這些藝術品推廣至整個社區,甚至可以代工
↑蚵藝文化館附近的旅客休憩處、小吃攤販區

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王功蚵文化初探


獻給奶奶(見上圖)、蚵農與剝蚵維生的勞工。(備註:筆者的奶奶今年已達耄耋之年─八十多歲,剝蚵歲月過半世紀,從初期一碗六七塊到現今二十塊,隨著王功蚵文化的更迭變遷,提供我許多有關的資料與知識。)

國中晨讀或者高中週一需早起返校時,這時鳥兒不見得已經找蟲吃了,但耳邊常聽見窗外傳來一陣陣「鐵牛」(王功蚵農出海採蚵的交通工具)規律的噗噗聲,變得知他們完成採收啟始一日的工作。蚵農熟知潮汐變化,無論夏天的溽熱或者冬天的嚴寒,他們必定趕在白天剝蚵的婦人前來賺取一碗二十餘塊的微薄工資前,採收完成且把完整的蚵從養殖尼龍線上取下,再把它們適量的堆積在矮桌上,婦人「各司其職」,坐於桌子四邊拿著尖銳的蚵刀取出裡面的生蠔。曾經到過雲林台西、布袋,當地的牡蠣採收後直接放置地上,婦人蹲把一顆顆牡蠣握在手裡剝出生蠔,與王功的大不相同,所以各地亦衍伸出不同的「剝蚵文化」。

蚵農無論天氣變化,除了颱風以外,他們一年四季都以蚵維生,當然想見冬天海水冰寒如何刺骨,但是他們日復一日出海採蚵。也許他們會謙虛地把他們的勤奮打拚歸因於「宿命論」(此工作通常是家傳的),但這種努力的態度是來自於環境的限制。王功臨海,其位置偏遠,無論到工作機會較多的鄉鎮工作或自行創業都「大不易」,所以利用其先天的自然資源是相對上較可近性、方便的求生方法。台灣都市化的過程也吸引一些王功青壯年人口外出,但除此之外,王功人口外移的現象並不明顯。近幾年觀光業的發展頗具成效,創造一些工作機會,同時也因為養蚵在海洋不受重金屬等污染的情況下,加上蚵農的勤奮,它是一個「生生不息」的產業。這也難怪,當初設立於新寶的造紙廠污水注入大海後,引起王功居民的抗議,最後不敵「團結」與環保的正義,關廠遷移。

再探究「蚵文化」,不難發現其勞動組成幾乎是中老年女性。這是一個關乎性別角色再造(reproduction)的議題。剝蚵的工資極低,由碗面向上疊得尖尖的剝好的牡蠣,由「資歷」深淺不同所造就的熟練程度,必須花費半小時到一個小時完成;時薪二十到四十的工資,遠低於日前勞委會立法公佈的「最低工資時薪九十五」。女性以微薄貼補家用,由台灣的性別角色文化上可以理解─男性通常是家裡的經濟支柱,女性負責家庭勞務(household)。換言之,女性的以此與家務的付出平衡男人財務上通常支出較多的現象(在「交換論」中亦得到證實),是故,在這種文化再造的觀念下,性別(gender)文化角色亦可在蚵工作情境中,得到實踐。邁向後現代的社會過程中,性別趨漸平等,但在生產結構仍然以第一級產業為主的王功,性別的傳統分工依舊明顯。

剝好的生蠔被以秤斤算兩的方式,或以一包八十元(約略婦人剝好一碗的份量)售出。裝在白色寶麗龍箱裡,再由中盤商的貨車運送外地(如台北)賣出;一包包的生蠔則通常以觀光客為主要消費群。蚵農與剝蚵勞工以最原始的勞動力維生,其他消費者或以馬克思的觀點來看─滿足中上階層消費者的需求,當親身感受(小時候放長假曾以剝蚵打工),這是相當艱辛的工作。這在許多都市等地不易想像或體驗得到,所以像台北大學青年社、台大大新社與政大種子社等校的異議性社團都曾以出海體驗為「下鄉」主題。

以蚵為業的家庭,通常早睡。王功街上,家家戶戶晚上九點十點左右便一片寧靜、進入夢鄉是習以為常的,但是養蚵人家因為工作上的勞力負荷,吃完晚飯八九點就睡更是大有人在。剝蚵六十餘年的奶奶,經常七八點就寢、清晨五點多起床準備工作,一日工作經常超過十二小時,相當辛苦,卻因為長年與養蚵人家建立的深厚情感而不捨「退休」。

海上觀景台















1.海上觀景台
2.退潮窗景 3.海堤蚵棚



2007年8月5日 星期日

廖偉立景觀橋


「外界質疑王功橋無法融入地景,廖偉立表示,王功橋的造型靈感取自『海浪的起伏、鳥類的飛翔與蚵殼的碎裂』,這是從當地自然景觀延伸而出的意象。」


大概國二開始,我與故鄉逐漸脫節,鎮日埋首書堆、不問世事,直到高三某天一位愛好建築的同學手執報紙跟我說:「欸!你家那裡是不是有座景觀橋啊?它得『2004WA中國建築獎』耶!你看!」,此時此刻我才發現我對故鄉如此陌生,心情頓時失落、愧赧,連它蓋好了我都渾然未知。那個週末返家(高中於外地求學),我立刻前往這座藏身於偏遠小漁村的世界知名景觀橋。驚奇、興奮之外,不知道如何表達狂喜的情緒─除了造型獨具使人佇足外,具知名度的橋本身所透露的是:長久被遺忘,或者說幾乎是遺世獨立的小村莊被政府機器(machinery of government)注目,試圖加入人為構作(man-made)的文化特色,增強觀光收益。

「王功橋落成後,周圍攤販的營業額提高一半以上,證明王功橋的能量足夠『串連』老街、漁港與社區力量,重新改造王功這個小漁村雖然這句話有點言過其實,但它的影響力加上地方建設、文化觀光的推廣下,的確拉攏了許多觀光人潮。



但是除了想到政府是否只是三分熱度,蓋了橋就忘了維護,像進入山區短期服務原鄉聚落的大學生,寒暑假跟原住民小朋友玩玩後就「結束任務」,這是不負責與剝離文化認同的異化(alienation)。不過我多慮了,事實上它蓋好三四年到現在還是相當新穎,政府對於王功的照顧有目共睹。


最後還是希望提醒觀光客,造訪時記得別破壞當地生態或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這是一種對環境與文化的基本尊重與敬愛,因為王功是台灣目前少數仍然寧靜、原始(指temperament氣質)的地方。


橋對岸的公共藝術→

王者之弓


「王者之弓」大橋→
這座橋是我到漁港時必定造訪的,因為站在橋上一覽無遺的西部沙岸盡收眼底。在夏日豔陽下,水面波光粼粼,光彩奪目、美不勝收;颱風侵台時,站在於較海邊堤防安全的「王者之弓」上可以驚奇大自然如何刮起濤天駭浪(不過當然要注意安全^^")。

這座橋連結後港溪與西海岸的堤防,橋下缺口是避風港的出海口。在出海口處可見許多細竹棍,這是漁船返港的水面航道喔~不過近年避風港泥沙淤積,漁人進入避風港時都要拿隻竹篙控制方向。強颱侵襲時甚至會沖刷來山上的巨木,前幾年的納莉颱風便是如此,政府相關單位花了近月的時間才清理乾淨。









←廣袤無際的西海岸

王功燈塔


←高聳參天的王功燈塔
塔高39.4公尺,是東南亞最高的燈塔。光程16.6浬,光力可達28000支燭光,每天日落時分開始放送光明。重要的是它可以引領漁人與蚵農安全返港,也能警示欲前往台中港的大船閃開方向,以免擱淺。但同時也有告知偷渡客到岸的功能(不過總是難逃駐軍與海防的法眼^^")。

而屬於我的燈塔記憶是,余憶童稚時(不是要默《浮生六記 兒時記趣》XD),爸爸偶而帶我跟哥哥去燈塔旁的沼澤地捕魚。當時身材矮小(連過河都要爸爸揹著),所以只有乾瞪眼的份。我數時間數的無聊,爸爸跟哥哥卻興致勃勃地拋收魚網的豐收(大的抓起小的放生),往往夜幕低垂了仍在興頭上。這時我想起許多鬼魅故事便開始緊張發汗,頻頻催促:「趕快回家啦!」。而爸爸眼看燈塔都亮了,才帶我們回家。所以燈塔之於我,就像是天使或護身符吧!>"<

2007年8月3日 星期五

也樂活的竹管屋




竹管屋
穀倉 海厝



出現在地理課本的傳統閩南建築,在王功也看得到喔~

  • 竹管屋:以刺竹為支柱、桂竹為橫樑,竹片編織當牆的內襯,外牆以牛糞、蚵仔殼、黏土混合塗抹於外牆兩側。門片以細竹片編成,屋頂則以竹片襯底,在覆蓋稻草或茅草。

竹管屋或穀倉在王功仍然可見。這些是約莫十年前,「王功甦醒」文化建設計畫下所建(當年此竹管屋裡放有許多古早傢俱),曾一度因人為破壞幾近荒廢,但近年政府重新重視王功觀光發展的情況下,愈重維修,再現其風華。

外婆黃賀六年前一直都住竹管屋(沒有側房)。她曾跟我說,當年蓋厝花了三千多塊......;花費三千的房舍撐了四十多年,可說相當具有經濟效益(不過偶要遭受「屋陋偏逢連夜雨」>"<),又它都是使用再生的質材,在近年的環保意識高漲下,可是首屈一指的住宅選擇喔!XD

身經三合院有感















↑保存歷史記憶的三合院

身處異地,尤其是許多層面與家鄉王功迥然不同的,在台灣首要都市─台北市求學,兩地差異感受深刻。如此揭序並不是悄然隱藏台北本位主義的觀點,來做文化上與自然上的比較,而是在客觀事實上,生活於資源、位置、人力資本等構成都明顯不同的兩地,年輕學子或人口外移的異鄉客,經常面臨「適應」的問題。

小小村莊與大大城市的對照,也許有研究上「生態謬誤」(ecological fallacy)的考量,但單純聚焦生活經驗上體會是相當有趣的。

其中建築(住宅等)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差異。在現代化、商業化的現代台北市,放眼望去盡是一棟棟四四方方的「平整」大樓,就算是高價豪宅可能在門庭加上幾根巨聳大理石柱,但仍不脫如此單調的四面平整模式。或許有人論以地價、物價限制了建設,但除了漢德民生大樓台新金控總部大樓等外,多數商業大樓亦是如此。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許多頗具特色的建築都被拆除了(目前寶藏嚴也岌岌可危),同時也拆除了它們代表的生活態度與歷史痕跡,獨留記憶在腦海中憑弔。所以走在台北每棟建築的城市裡,在規律的建築秩序下,我愈感人心疏離。

假日返鄉,我喜歡四處逛逛走走。因為看看這些幾十年的宅第安詳的佇立,心中就會有一股溫暖的感受─時過境遷,這些建築隨著王功的發展, 仍然不改其風貌,或許因為風吹雨打而添增歲月痕跡,但是它們的具體存在卻也代表了拾掇即是的珍貴回憶與文化資產:童年裡我在房前跳房子、打彈珠的趣味等等,隨著年紀增長與建築本身有不同的連結,這是一種人與物之間和諧相處的態度。慶幸家鄉王功不因為產業發展而破壞了這些文化資產。